紫砂发轫于北宋。明朝万历年间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大师,从而出现了紫砂壶艺史上的次高峰。
至清康熙年间,博学多才的陈鸣远崛起于壶苑,别开生面。嘉道年间,以“陈杨合璧”名世的陈曼生、杨彭年领军紫砂。
稍后又出了天才型大师邵大亨,从而促成了紫砂壶艺史上的第二次高峰。相继者亦有朱石梅、黄玉麟等名家。
后太平军与清军对峙宜兴,陶都成了战场,遂使壶坊萧条、窑场烟灭。
而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上海在金融、商业、贸易、工业、建筑等方面的发展,
已然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一大批紫砂名家汇集上海,从而形成了紫砂壶艺史上的第三次高峰。
海上紫砂壶艺精英群体从清末民初开始,一批宜兴的紫砂壶艺高手名家从泥泞的乡间村头亦或是狭小的古镇小城走出,
来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的“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
在这里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拓展的空间和生存的机缘,及至二三十年代,可以讲宜兴紫砂界流的名家已大部分云集黄浦江畔,
真正形成了一个海上紫砂壶艺大师群体。其中有陈光明、蒋燕庭、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汪宝根、程寿珍、冯桂林等,
还有当时初出茅庐,后成为大师的顾景舟、蒋蓉等。可以这样讲,这是近代壶艺发展史上、卓越的精英团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也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三十年代的海上紫砂壶艺界,不仅成就了大师,而且培养了大师,为未来的紫砂艺苑打造了大师之门,
其代表人物就是被誉为近代壶艺泰斗的顾景舟(1915~1996),又名景洲,号瘦萍、壶叟、曼晞。他出身于紫砂之村上袁村,
自幼从学于宜兴蜀山东坡书院校长吕梅笠先生,研习诗文,临池学书。后家道中落,
18岁时随祖母学制紫砂,用功精勤,效法前贤。
三十年代应古董商郎玉书之邀,赴上海的“郎氏艺苑”专仿历代紫砂名作,遍观明清,广采博取,壶艺大进。
此段海上从艺的日子,顾景舟自己亦十分看重,为他日后成为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顾还与海派书画大师吴湖帆、江寒汀、唐云壶画相交,再显当年“陈杨之风”,使他的壶艺境界更上层楼,终成一代宗师。
紫砂花货大师蒋蓉11岁就随父母学艺,又跟伯父蒋燕庭学仿制古代名壶,并留在上海标准陶瓷公司制壶。
艺精工细,严谨自然。后为上海古董商虞仁恩所邀,仿制明清名壶,
在伯父蒋燕庭的指导下,她揣摩钻研,深得明清大家之神韵,在海上壶艺界脱颖而出,由此夯实了大师的功底。
顾景舟和蒋蓉被誉为近代“壶艺双璧”,而他们的艺术追诣和创作能力却是在上海奠定的。
文化艺术大师更是自觉主动和紫砂艺术大师紧密合作,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拓展海派紫砂艺术空间。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金融界、商贸界乃至书画界、戏剧界高端人士对名家壶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使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形成了紫砂壶销售及仿制的商号名店系列从而形成了紫砂壶不同的档次供应和市场规范运作程序,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营销新机制。
开设在上海城隍庙的“铁画轩”,是上海著名、也有档次的一家紫砂陶器商号,其创始人是戴国宝(1870~1927),号玉屏,别号玉道人。
南京人,长居上海,他本身是一位陶艺家,刻瓷高手,以钢针錾刻于瓷器,故取名"铁画轩”。
因有绘画功底,构图生动, 在上海小有名气。1910年,戴国宝将小店移至城隍庙九狮亭边(铁画轩现址)经营。
民国初年,宜兴紫砂名艺人蒋祥元(蒋蓉的父亲)游城隍庙,见其瓷刻用刀刚健畅达、丘进浑朴,颇有金石气,建议其刻紫砂。
于是,戴国宝便随蒋祥元到宜兴试刻,效果颇佳,不久便一举成名,并开始专营紫砂。
至上世纪20年代,“铁画轩”历已成为上海专营紫砂的名号,汇集了一大批紫砂壶艺大家,
先后有程寿珍、陈光明、蒋燕庭、任淦庭、王寅春、汪宝根、范大生、卢元璋、胡耀庭、吴云根、朱可心、李宝珍等,
形成了一个紫砂精英群体,在整体上使上海的紫砂壶艺达到了鼎盛时期,并确立了海内外的影响。
紫砂出口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沃尔卡《瓷器及荷兰东印度公司》(菜顿·1971)载: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于1680年约1635件茶壶(宜兴产品),运抵阿姆斯特丹。
沃尔卡《荷兰东印度公司》登记簿中载录了1679年由漳州运抵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的七箱朱泥茶壶。
而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及至民国后的二三十年代,已一跃成为东南亚大的开放性城市,紫砂的海外营销不仅在规模、数量上要远远超过以往。
东洋生意是指紫砂营销日本。
早在江户时代(1600~ 1867)末期,紫砂茶具已开始输入日本。
清末,宜兴紫砂名家金士恒、吴阿根即应日本常滑地区陶工鲤江高须之邀赴常滑传授紫砂“打身筒”制法及刻陶装饰技法达半年之久。
紫砂也营销南洋、东南亚一带,主要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
因这些国家华人很多,饮茶习俗盛行,因而对紫砂壶具需求量甚大,当时上海的铁画轩、利用公司、吴德盛等的南洋生意相当兴盛,而且有信誉。
紫砂壶在欧美国家也颇受欢迎 ,主要有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
早在明代末年,葡萄牙商人即将紫砂器运往欧洲,颇为畅销。欧洲人称紫砂为“红色瓷器”。
至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凭借着对外贸易的活跃,葛德和、铁画轩、利用公司、吴德盛等的西洋生意更加红火,并出现了欧、美紫砂收藏家,
其中著名的是英国台维斯收藏的时大彬的“梨皮瓜棱壶”、“梨皮长方茗壶”,陈鸣远的“竹笋式水注”、“孟臣壶”等,并参加1935年“中国艺术伦敦国际展览会”展出。